第九十 章 团聚(2 / 2)
“没错,只可惜樊将军已无后人,只有宫中还有他的画像,听你提过,所以拓印出来给你看看。”
顾卿当初考虑想做的三本书,《启明风华录》已经出了实体,果然为通海的三味书局打响了名声。
《神乡记》的故事如今也在编写和配图中,只不过因为市舶司的案件,顾卿被带到了天京,进展便慢了下来。
与前两者相比,《将军集》因为需要用到先人的画像,而战斗的场面画起来又有些讲究,所以在一开始忙得顾不过来的时候,便暂时搁置了。
顾卿还记得自己与沈行洲商量出这本书的时候,谈起要想给《将军集》配上画像,恐怕非皇家之力不可为。
如今皇家之力就摆在自己面前,顾卿暗叹:世事无常,处处都是变数。
许言就是想了解顾卿,带顾卿玩能了解他的喜好和性情,留在家里欣赏这几幅画像,顺势讨论一下顾卿之前在做的事情,也很不错。
于是舅甥俩结束了疯狂出游的日子,改为一天在家,一天出门,这才让北晋王勉强接受了。
为了保持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,北晋王隔三差五就带一副画像回来,还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,总算是融入了许言和顾卿的小团体。
……
正如赵天循所料,陛下雷厉风行,市舶司官员营私一案,很快就有了定论。
二月下旬,市舶司两名官员罪名落实,抄家株连,待秋后问斩,市舶司其他人等被证无辜,便被悉数放出。
为此,有些人高兴,有些人则默默失望,至少京城又恢复了表面的热闹。
此时离上巳节已近,陛下找了理由,借公务之事将他们暂留京城,实则是让市舶司官员于上巳之后再返回通海,以作恩典。
御史台虽有异议,但也无法改变陛下的决定。
再加上之前的案件,表面看是市舶司被彻查,得了惩戒,御史想纠缠下去,也暂时找不到别的证据,只能再等合适的机会。
这时候,之前处在风口浪尖的沈行洲便愈发引人注目。
就在大家猜测定兴侯世子何时会接回自己的
夫郞时,他却径直住进了北晋王府,而且还是王爷亲自去接的。两家如此自然坦荡,不禁让人惊讶。
其实远道而来的姑爷,暂时住在夫郞那边的亲戚家,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。
但眼下备受瞩目的这位姑爷,还有夫郞的亲戚家,都不是什么寻常人家,事情便变得复杂了。
顾卿随北晋王夫夫入宫给太后请安时束冠,北晋王又亲口证实两人虽因某些原因析产别居,现在却是已经和好。
关于北晋王想插手南方事务甚至插手海运的揣测,也随即传播开来。
陛下并没有立刻找赵天循问此事,反而准了他的假,除了朝议,其他时候可以留在王府,看上去宠信如常。
这些外界的目光和声音,并不能影响顾卿和沈行洲团聚。
连许言都在他们缠绵的目光中不自在起来,只能先退了出来,让他们独处。
等舅舅离开,沈行洲就把顾卿抱在自己腿上坐着。
顾卿搂住他脖子,沈行洲则轻轻地抚摸他的背,想安抚对方的情绪,却止不住自己的心脏狂跳。
分离的时候有很多话想与对方说,等真正团聚了,却发现千言万语比不过一个拥抱来得叫人宽慰。
只有通过相依,眼前的人才是真实的。
两人就这样安静地抱了一会,沈行洲怕他过于伤怀,于是主动问起近期的情况。
确定了自己无事,又跟顾卿见了面,沈行洲便跟他商量好,除非是紧急的事,否则就不再频繁往外面递消息。
顾卿也不怕自己说的琐碎,对方会不耐烦。
他事无巨细地跟沈行洲说起自己这些天的活动,说到将军集的画像已经凑齐了,言语中透着兴奋之意。
“是晋王帮忙收集的,部分可以直接用,还有一些需要争得其后人的同意,方能开始印书。
沈行洲看他谈及跟许言相处和说起书局时候那精神,便知道他在王府里必然过得很高兴,一时又欣慰,又心酸。
他把心酸藏起来,明知故问:“上巳节快到了,王府有什么安排?”
其实赵天循已经找他谈过,接下来的时局,无论对沈家还是王府都很重要,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。
上巳节是两家第一次共同出现在人前,更是至关重要。
“殿下已经安排了,要在王府办流觞曲水的宴饮。”
能不能在离开京城前做好布局,就看这一场宴饮。
↑返回顶部↑